大家平时所说的“腰间盘突出”在医学上称为:腰椎间盘突出症,这是一种骨科、脊柱外科常见的疾患,主要是因为各种因素如外力等导致纤维环破裂,髓核组织从破口向椎管内不同程度的侵入,导致相应部位的脊髓或脊神经根遭受不同程度的刺激或压迫,从而产生腰部疼痛并伴有单侧或双侧下肢麻木、疼痛、大小便功能障碍等一系列临床症状和体征。如果在核磁或CT影像上单纯看到有椎间盘髓核突出但患者并没有出现上述典型症状,则不能确诊“腰椎间盘突出症”,只能称之为“腰椎间盘突出”。按照病变突出的程度可以分为腰椎间盘膨出、突出和脱出。腰4/5、腰5/骶1椎间盘突出症发病率最高,约占总发病数的90%以上。导致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原因非常多,最主要的原因是腰椎退行性改变,纤维环的退行性改变使其坚韧程度明显降低,髓核的退变表现为含水量的降低出现萎缩,椎间隙逐渐变窄,逐步引起脊柱失稳等病理改变。急性损伤或长期反复的外力造成慢性轻微损害,也加重了退变的速度和程度。在增加腹压、坐姿不正、突然负重、妊娠等各种可能导致椎间盘内压力突然升高的诱因下,髓核便可突破薄弱无弹性的退变纤维环,造成椎管内神经脊髓的压迫。遗传因素及腰骶椎先天发育异常等也是椎间盘突出的可能原因。一旦出现上述症状要及时到正规医院的骨科或脊柱外科门诊就诊。医生经过询问病史及体格检查之后会建议患者行影像学检查。这些检查包括:腰椎X线平片、CT及核磁共振(MRI)检查。MRI检查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断价值最大,且无射线辐射。通过MRI可以全面地观察腰椎椎体、硬膜囊、神经根和软组织等结构,清晰的显示不同节段和层面椎间盘是否存在病变和突出,神经结构是否受到压迫。结合腰椎CT检查还可以准确判断突出的椎间盘是否钙化。确诊了腰椎间盘突出症也不要恐慌,因为目前这种常见疾病的治疗方案非常成熟。大部分患者可以经非手术治疗缓解或治愈。非手术治疗主要适用于下面这些情形:初次发作或病程较短的年轻患者,症状较轻,休息后症状可自行缓解,对生活和工作影响不大,腰椎核磁或CT检查显示突出病变不严重。建议患者绝对卧床休息。如必须起床一定要佩戴腰围。此方法虽然简单,但对治疗大有好处。也可以选择到正规医院做康复治疗、牵引、推拿和按摩等,这些治疗有助于增加椎间隙高度,减少椎间盘内压力,可适当缓解肌肉韧带痉挛,消除神经根的炎症和水肿。但要避免粗暴的牵引按摩等疗法,这样会加重病情,需要在专业医生指导下进行。药物治疗。在上述治疗的同时可以辅助药物治疗,药物治疗包括以下几大类。1、非甾体消炎止痛药物,如疼痛比较剧烈可以应用弱阿片类止痛药物。2、神经营养类药物。3、消除神经根水肿的药物。除了口服药物之外还可以应用外用药物如各种贴膏、乳膏等。4、激素类药物,必要时可酌情应用,但应注意副作用并在专业医师指导下应用。保守治疗对于绝大多数患者都有效,少数患者治疗效果不理想可以考虑手术治疗。如果出现以下几种情形,要及时手术治疗。1、病史三个月以上,经正规保守治疗无效症状反复发作或逐渐加重,严重影响生活质量和工作能力。2、虽然是初次发病,但疼痛剧烈,症状明显严重干扰饮食起居,夜不能寐,强迫体位。3、合并了马尾神经受压表现,即大小便功能障碍。4、出现了脊神经根损害加重麻痹的表现如感觉减退、肌肉萎缩、肌力下降,足下垂者。手术包括传统的开放手术和目前发展迅猛的脊柱微创手术两大类,不同手术方案的原理基本一致,即去除压迫神经的因素,根据需要还可以进行固定融合。传统的开放手术一般是指“腰椎减压固定融合”手术。微创手术也有很多类型,既包括单纯的小切口开窗减压椎间盘切除、微通道技术,也包括双通道脊柱内镜和单通道脊柱内镜技术等。其中最微创的便是“椎间孔镜手术”了。椎间孔镜属于脊柱内窥镜。手术前根据核磁及CT片精确定位手术目标靶点。之后将一个配备有光源和镜头的管道通过身体侧方或侧后方的0.8cm小切口到达靶点,放大30倍后的图像会清晰的呈现在电脑显示屏上。术中仔细分辨并保护好神经结构,再使用专用器械把压迫神经的组织都拿掉,完全解除神经根和脊髓压迫。大多数患者采用的是局部麻醉,医生在手术台上可以和患者交谈。整个手术过程出血约5ml,时间约2小时左右,伤口只需要缝合1针。术后疼痛可以迅速缓解,出院后需要卧床休息2周左右。目前腰椎间盘突出症很多都是年轻患者,多见于长期久坐伏案工作、缺乏运动、肥胖及重体力劳动者。这类朋友要多注意预防,要保持良好坐姿,不睡沙发或太软的床。长期伏案工作者要定期改变姿势,应适当增加有氧运动和腰背肌练习如“小燕飞”和“五点支撑”,增强腰背部肌肉力量,减轻椎间盘的局部压力,增加脊柱的内在稳定性。
本文只为分享,如有侵权,联系下方qq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