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立秋已过,但暑气未消!
立秋之后,还有一个“末伏”,盛夏余热未消,秋阳肆虐。
此时,是养生的一个关键时期,切不可忽视,要为秋冬健康,打好基础。
立秋已过,暑气未消,做好“三防”,多食“三果”,秋冬少生病
第一防:防湿热
立秋后,天气依然很,雨水也较多,此时,要注意防湿热。立秋后,空气湿度增加,人们感觉到闷热。这种湿热的天气,湿邪容易侵入人体,还十分容易导致中暑,需注意防范。一旦此时,湿邪侵入人体,到了秋冬时节,便会诱发多种疾病,危害健康。
对策:一粥一穴,来帮忙一粥:薏仁芡实红豆粥
脾,负责运化体内水湿,一旦脾虚,则影响运化,会导致湿气滞留体内。
所以,预防湿邪,一定要注意健脾,多吃粥,对于脾胃健康,大有益处。
粥与肠胃相得,粥能补益阴液,生发胃津,健脾胃,补虚损,最宜养人。用薏仁、芡实、红小豆,一起煮粥吃,可健脾祛湿,保护身体健康。红小豆,健脾利湿、消肿解毒。薏苡仁,利肠胃,消水肿,健脾益胃。芡实,归脾、肾经,能健脾祛湿、固肾止泻。
一穴:承山穴
承山穴,在足太阳膀胱经上,是人体阳气最盛的经脉的枢纽。经常按揉承山穴,能通过振奋太阳膀胱经的阳气,排出人体湿气。
轻轻按压承山穴,会有酸胀感,说明体内有湿气。按揉一段时间之后,身体会微微发热,说明湿气已经在散发出去了。
第二防:防肝火
立秋后,“秋老虎”肆虐,容易导致人体肝火过旺
很多人,会出现口干苦、脾气暴躁、目赤红肿、失眠等肝火大症状。
此时,一定要保护肝脏,做好预防肝火的工作。
对策:一茶一穴来帮忙
一茶:谷谷丁菊花茶
用一些清热利湿、疏肝泄胆的中草药,泡水代茶饮,可快速降肝火。
用谷谷丁、菊花、桂花、金银花,做成小茶包,泡水代茶饮即可。
秋季的谷谷丁,药用价值高,擅长清肝热,即可清肝又疏肝,改善口苦、口干、口臭、咽喉疼痛等,效果尤佳。
菊花,更是降肝火的好帮手,用其泡水,可快速降肝火,改善身体各种不适,临床上,常与谷谷丁搭配。
金银花,是清热解毒的良药,可疏热散邪、清解血毒。尤其是,对于火大引起的口干苦,改善效果更佳,常与菊花搭配。
桂花,香气浓郁,性质温和,可中和寒性,亦可可清热解毒,改善口气。
经常用这四者搭配,泡喝水,可快速降肝火,改善各种不适症状。
一穴:太冲穴
太冲穴,经常按摩,可使肝经的水湿风气,由此向上冲行,可以起到去肝火的作用。
位置:位于足背侧,第一、二跖骨结合部之前凹陷处。
按摩前先用温水泡脚10~15分钟,用左手拇指指腹按揉右太冲穴3分钟。
然后,换右手拇指按揉左太冲穴3分钟,反复2~3次。
按揉力度以产生酸、胀、痛感为宜,最好每天早、中、晚各进行一次。
第三防:防秋燥
立秋后,气候逐渐变得干燥,要注意“防秋燥”。
中医认为,燥乃六淫之邪,为秋季主气,其性干燥,易耗津液。
皮肤、鼻、咽容易感觉不适,鼻咽干燥、干咳少痰、皮肤干燥等。
这一系列恼人的症状,就是典型的“秋燥症”。
对策:一果一汤来帮忙一果:秋梨
《本草纲目》中记载:梨可“润肺良心、消痰降火”。
梨,香甜可口,肥嫩多汁,可润肺生津、止咳化痰,对抗秋燥。
雪梨,可以生食、榨汁,也可以炖煮或者熬膏。
梨可以补水,养阴润肺,而且对嗓子特别好,如果,平时有咽炎的或者嗓子不好的人,可以多吃些秋天的梨。
一汤:冰糖银耳莲子汤
中医认为,银耳,具有滋阴润肺、美容养颜之效,秋季吃银耳,可以缓解皮肤干燥、瘙痒等病症。莲子,可清热降火,搭配银耳一起煮汤喝,滋阴润燥,效果尤佳。
立秋过后,多食“三果”,助力秋冬健康1、哈密瓜
立秋之后,西瓜渐渐隐退,哈密瓜挑起了“当家瓜果”大梁。
哈密瓜,有清凉消暑、除烦热、生津止渴的效果,是立秋解暑润燥的佳品。
不过,哈密瓜,性凉,不宜吃得过多,以免引起腹泻,糖尿病人也应慎食。
2、火龙果
秋燥也容易导致便秘的发生。
立秋后,吃点火龙果,有助于预防改善便秘。火龙果,膳食纤维含量是水果中最顶级的,同时,它还含有各种酶和不饱和脂肪酸。这些物质可促进肠道蠕动,进而起到润肠效果,可改善便秘。
3、吃葡萄
葡萄,也是立秋后不错的水果。葡萄营养丰富,酸甜可口,具有补肝肾、益气血、生津液、利小便等功效。生食能滋阴除烦,捣汁加熟蜜浓煎收膏,开水冲服,治疗烦热口渴尤佳。立秋过后,想健康,还要做好这几点:
1、养护胃肠
立秋过后,寒暑交替,此时,要注意保护胃肠健康。
夏天,很多人贪食冷饮寒凉,脾胃功能弱,很容易被“秋后算帐”。
此时,要注意喝热水,吃温食,不贪凉,保护好肠胃。
2、晒太阳,护阳气
立秋以后,寒气开始加重,此时,要护住身体阳气,为秋冬防寒打基础。晒太阳,是补阳气的一种简单有效的方法。
晒太阳,最合适位置是后背的督脉,所有阳经汇聚的地方,主一身的阳气。
所以,晒后背,让督脉有比较高的温度,对养护阳气都是有帮助的。
3、养护肺部
燥主秋令,且燥邪易伤肺。肺,通过鼻与外界相通,故很容易被秋燥所伤。所以,立秋后,要注意保护肺部健康。
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麻烦联系删除,谢谢!
常听老人说:“一场秋雨一场寒”。
立秋节气已过,天气将逐渐变得凉爽。
但别高兴太早,今年立秋后,还有一伏,可谓秋风送“余热”。
立秋过后,还有“秋老虎”一说,此时,要注意防暑防燥,切不可大意。
立秋已过,暑气未消,做好“三防”
一防:秋燥
立秋之后,空气湿度有所减少,皮肤、鼻、咽容易感觉干燥.
此时,很多人会发现鼻咽干燥、干咳少痰、皮肤干燥等“秋燥”之症。
所以,立秋时节,一定要注意防秋燥。
对策:多喝水,常饮茶
对付秋燥,最好的办法就是多喝水,常饮茶。
多喝点茶水,不但可润燥,还可促进排毒,对秋冬进补,大有益处。
尾参茶,泡水喝,可滋阴润燥,对抗秋燥之症。
尾参,是生津润燥的佳品,用其泡水喝,可养阴润肺、益胃生津,补益五脏,滋养气血,增强免疫力之效。
尾参,含有的维生素A,对改善干裂、粗糙的皮肤状况有不错的作用,可以很好的对抗秋燥不适。
二防:胃肠病
立秋后,依然炎热,此时,有些人还会吃些冷饮、冰凉的食物。
然而,过度贪凉,很容易导致胃肠痉挛、收缩,引发胃病。
再加上,秋季病菌繁殖快,食物易腐败,是胃肠疾病多发与复发季节。
所以,在立秋以后,要注意保护好胃肠,减少胃肠疾病的发生。
对策:
1、吃粥羹
粥与肠胃相得,粥能补益阴液,生发胃津,健脾胃,补虚损,最宜养人。
小米南瓜粥,健脾和胃,补中益气、止痛之功效。
山药粥,温和、滋补,有健脾养胃的功效,对治疗胃痛有一定的作用。
山楂粥,消食、健脾、和胃,适当吃点山楂,有助于健脾和胃,帮助秋补打好基础。
2、饮花茶
茶水,在调理脾胃方便,有着独特的优势,温和持久,有益胃部健康。
尤其是花茶,性质温和,对于暖胃养胃,十分有益。
山刺玫花,泡水喝,可暖胃止痛,改善胃脘痛。
山刺玫花,是一种野生的小玫瑰,其性质温和,用其泡水喝,可养胃止痛。
《纲目拾遗》记载,将其阴干,冲汤代茶服,可治肝胃气痛。
经常泡上一杯,能治腹中冷痛,胃浣积寒,顺行血气、安神、通便,降火气,调理血气、活血化瘀,缓和情绪。
所以,立秋后,用山刺玫花泡水喝,对于胃肠健康,十分有益。
三防:湿热重
立秋后,暑气难消,“秋老虎”的余威,加上雨水多,此时,湿热比较重。一旦湿邪侵入人体,那么,在秋冬到来之时,十分容易诱发各类疾病。所以,立秋后,依然要注意防湿热,切莫掉以轻心。
对策:
1、多泡脚
热水泡脚,是很好的祛湿方式之一。
泡脚可以「引气下行」,引导阳气到足底、助眠强身,也有发汗排湿气的作用。
而晚睡前,用热姜水泡脚,效果更佳。
第一步,煮热姜水,取15-30克的生姜,(约为中等大小的姜半块),将其拍扁,放入锅中加入小半锅水,盖上锅盖用热水煮上10分钟左右。
第二步:姜水泡脚,煮好的姜水倒出,加入适量冷水,调和水温至40℃左右,以不感觉到烫为宜。
泡脚时,水要没过踝部,最好边泡边搓双脚,注意,泡脚时间在20-30分钟为宜,泡到微微出汗即可,切莫泡太久。
2、揉腘窝
腘窝,就是双侧膝盖后方的凹陷处。
腘窝处,是膀胱经循行区域,膀胱经,是人体大的排毒祛湿通道。
因此,按摩腘窝,可以有效的帮助身体进行祛湿。
做法:把手掌搓热,来回搓擦两侧腘窝,间断按压穴位,也是以局部发热、酸胀为宜。
立秋已过,暑气未消,多食“三果”
1、秋梨
《本草纲目》中记载:梨可“润肺良心、消痰降火”。
梨,香甜可口,肥嫩多汁,可润肺生津、止咳化痰,对抗秋燥。
雪梨,可以生食、榨汁,也可以炖煮或者熬膏。
梨可以补水,养阴润肺,而且对嗓子特别好,如果,平时有咽炎的或者嗓子不好的人,可以多吃些秋天的梨。
2、哈密瓜
立秋之后,西瓜渐渐隐退,哈密瓜挑起了“当家瓜果”大梁。
哈密瓜,有清凉消暑、除烦热、生津止渴的效果,是立秋解暑润燥的佳品。
《本草纲目》中记载:甜瓜起到“止渴、 除烦热、利小便、通三焦团壅塞气、治口鼻疮”之功效。
哈密瓜性凉,不宜吃得过多,以免引起腹泻。
哈密瓜含糖较多,糖尿病人应慎食。
3、柑桔
柑橘,性凉味甘酸,有生津止咳、润肺化痰之效。新鲜柑橘的果肉,含有丰富的维生素C,能提高机体的免疫力。身体虚弱、热病后津液不足口渴、伤酒烦渴等,可用其榨汁或蜜煎。
立秋已过,暑气未消,常揉“三穴”
一:揉阴陵泉,健脾祛湿
阴陵泉穴,是脾经的合穴,具有排渗脾湿,健脾利水,通利三焦之功用。经常按一按,帮助身体祛湿排毒。
位置:小腿内侧,膝盖下方,沿小腿内侧骨往上捋,向内转弯时的凹陷处。
稍微用些力点按此穴,再开始揉按,按摩5-10分钟左右,或者拇指指端放于此穴,先顺时针方向按揉2分钟,再点按半分钟,至局部有酸胀感。
二:揉足三里穴,健脾和胃
足三里穴,出自《灵枢》,是足阳明胃经的主要穴位之一。中医认为,足三里穴,具有健脾和胃,扶正培元的功效。
位置:小腿前外侧外膝眼下3寸,胫骨前嵴外侧一横指处。
早饭后,按揉足三里,可打通胃经,促进消化,延年益寿。
三:揉涌泉穴,振奋阳气
立秋过后,寒气开始加重,此时,要助于补阳了。
护住身体阳气,可以为秋冬防寒打基础,提高抗病能力,使得秋冬少生病。
肾为生命之本,是阳气的升发之处,涌泉是振奋阳气的一个要穴。
【位置】前脚底板左右两块肌肉交汇点,明显凹陷的位置。
【方法】用手揉涌泉穴,每次3—5分钟。
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麻烦联系删除,谢谢!
本文只为分享,如有侵权,联系下方qq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