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谢邀请
风水是自然界的力量,是宇宙的大磁场能量。风就是元气和场能,水就是流动和变化。早期的风水主要关乎宫殿、住宅、村落、墓地的选址、座向、建设等方法及原则,为选择合适的地方的一门玄学。在很多书籍当中都有提到“一命、二运、三风水”,在现实生活中,被提及和运用最多的还是“风水”二字。而且对于大多数人来说,风水具有极强的神秘性。很多人也总会把风水和阴阳先生或者罗盘联系起来。
中国传统风水学从它诞生之日起,一直存在着两种截然不同甚至完全相反的看法:信者认为它源于《易经》,而《易经》是古人对自然现象的科学总结。因而它有着一定的科学依据;否认者则认为它主观臆造是愚弄人的,没有科学依据,纯属迷信。但是我们应看到,中国传统风水学伴随着《易经》诞生以来,能流传到已进入IT信息时代科学高度发达的今天,扔有着广阔的市场,特别是在建筑领域,还得到越来越多人的青睐并专门研究加以应用,在一些地区尤其像香港这样开放、文明的世界金融中心,更是处处存留着风水学的痕迹。这是为什么?其中的道理令人深思。哲学家黑格尔说:“凡是合乎理性的东西都是现实的,凡是现实的东西都是合乎理性的”,意指“所有客观存在的事物都有其合理的因果定律”。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之一就是存在决定意识。并在认识论中强调意识来源于物质、认识来源于实践。能长期流传的客观实际和哲学的理论从实践和认识两个方面都说明,中国传统风水学可能有其科学依据和应用价值。那么科学依据究竟是什么呢?不管前人是否探索过这个问题,还是有人做过探索而不愿或不敢发乎于文章并公诸于众,笔者更偏向于认同从现代科学原理的角度做的以下三个方向的猜想和探索。
一、现代电磁学可能是中国传统风水学的基本原理。地球物理学告诉我们,整个地球都存在着微电磁场。换言之,地球就是一个微电磁场球体,那么,它到处都存在着与电磁波相应的地球各个组成部分即它的每一个角落都同样带着微电磁场和微电磁波。而人以地球为活动载体和场所,同样可以看成是地球的一个组成部分,也同样带着微电磁场和微电磁波。
马克思主义哲学告诉我们,整体和部分之间存在着内在的因果联系,并以这种因果联系为纽带进行着规律的相互运动。这种运动无非产生三种结果:一是正结果,即积极的结果,达到互相促进共同提高的目的;二是负结果,即消极的结果,互相之间的能量抵消,最后导致能量小的一方完全消失,能量大的一方也产生了一定或较大的损耗;三是相互之间的联系不紧密,不产生相互运动既得不到正结果,又没有负结果。同理,整体与各个部分之间也依一定的规律进行着相互运动,其结果与上述三种结果完全相同。
二、现代声光电磁的相互转换学可能是中国传统风水学的辅助现代科学。 声光电磁在一定的条件下会互相转换。录音机通过电的作用将声音录在磁带上,光碟机通过电的作用将声音刻录在光碟上,又可将其复原为声音。这些规律在大自然中都天然存在,大自然的声光,都能通过互相转换对大自然中的微电磁产生不同的影响,只是我们还没有掌握其自然转换的规律,风水学中场地的选择,可能就基于这个原理,有的风水学家在选择场地时,还兼顾到声音所产生的影响,其实也就是考虑到声音对微电磁场和微电磁波的转换对主人所产生的正、负影响。
三、风水的好坏随着山川自然或人工环境的变迁而变迁,风水学既然是客观存在,那么它也将遵循客观事物变化的一般规律。大自然中的微电磁场和微电磁波也将随着大自然的变化而变化。有些原本极佳的风水宝地,过了几十年或上百年后,却变成凶宅,原因就在此。阴宅坟地随着墓主人尸骨的逐渐消失也将慢慢减弱与其家人微电磁波的联系,直至完全消。故阴宅的风水最多只能影响二至三代,其后将不会再有影响。从而也就有了“强不过三代,弱不过三代”的中国俗语。
风水学的核心思想是天人合一,人与自然的和谐。以天地为观察了解对象,以人为依归,以人为服务目的,是实实在在的人本主义学问。 风水学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诸子百家学术大多有吸收,民间鬼神说也多与风水杂糅混谈,我想,这也是为什么风水会被认为迷信的原因吧, 我们应该科学理性地去看待风水学,个人认同,真正的中国古代风水学应该是一种中国传统的优秀文化,是一种趋吉避凶的技术,是一种由实践积累起来的经验所形成的人居选择优化的实用指南,是一种宝贵的非物质历史文化遗产。
核心解答:
风水之说的根本在于人类对居住、择地、生活品质优化等,以及对自然界的了解、经验分析与总结而产生的一套自然科学理论依据。
历史先民由山洞中搬出(因为山洞潮湿阴冷),到草木搭建房屋、到泥土、砖石等的一系列的进程与进步所形成的理论支撑。
而对于现代的风水概念:则是由建筑学、建筑经济学、心理学、人体信息工程学、民俗、环境学等多角度形成的一种综合类文化特征。
许多人感到玄幻与神奇,其源于古人对科学的无知与对自然现象的难以理解而形成的一些言语、口诀等相关情况而产生。
而对于现代人而论,那么我们不应当迷信,而是应当站在科学的角度诠释其内容。
本文只为分享,如有侵权,联系下方qq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