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动:该出汗时得出汗
天气一热,许多人讨厌出汗,运动更是省了。夏季温度和湿度高,再加上偏食冷饮、爱吹空调,易生湿邪。适度出汗一方面可以散热,另一方面可带走体内湿气。如果人为干扰不让出汗,不能将体内废物排出。当然,出汗要适度,如果汗出得太多,人体阳气随之流散,阳气不足则会内寒伏于体内,一到秋天引动寒湿,易发生腹泻、腹痛等不适。所以要适当运动,晨跑与游泳都是不错的选择,每次只要锻炼到微微出汗、气喘吁吁就可以了。
2、睡:夜卧早起早上炕
夏季日长夜短,加上气温高,人们普遍都睡得较晚,这符合中医提倡的夏季养生宜“夜卧早起”的原则。但专家提醒,如果晚上超过11点还不睡,那就不好了。夏季人体新陈代谢旺盛,容易疲劳,损耗阳气,晚上11点是人体阴气和阳气交接之时,及时进行睡眠可以补充阳气。如果嫌天热睡不着,早上起床后可以开窗通风,上班前再将窗帘拉好。晚上下班后再打开空调(27度左右),房间门打开互相通风,以保持各房间温差平衡,营造凉爽环境自然利于入睡。
夏至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被确定的一个节气。公元前七世纪,先人采用土圭测日影,就确定了夏至。据《恪遵宪度抄本》:“日北至,日长之至,日影短至,故曰夏至。至者,极也。”夏至这天,太阳直射地面的位置到达一年的最北端,几乎直射北回归线(北纬23°26\’),是北半球各地全年白昼最长的一天,且纬度越高白昼越长。
夏季阳气盛于外。从夏至开始,阳极阴生,阴气居于内,所以,在夏至后,饮食要以清泄暑热、增进食欲为目的,因此要多吃苦味食物,宜清补。《吕氏春秋・尽数篇》指出:“凡食无强厚味,无以烈味重酒。”唐朝的孙思邈提倡人们“常宜轻清甜淡之物,大小麦曲,粳米为佳”,又说:“善养生者常须少食肉,多食饭”。在强调饮食清补的同时,勿过咸、过甜,宜多吃具有祛暑益气、生津止渴的食物。
绿叶菜和瓜果类等水分多的蔬菜水果都是不错的选择,如白菜、苦瓜、丝瓜、黄瓜等,都是很好的健胃食物。而面条,也是夏至后被推荐的美食之一。在中国北方流行一句谚语:“冬至饺子夏至面”,尤其是凉面,既能降火开胃,又不至于因寒凉而损害健康。
在这里,还要向大家隆重推荐一种食材――生姜。有俗话说:“饭不香,吃生姜”、“冬吃萝卜,夏吃姜”、“早上三片姜,赛过喝参汤”,都是对生姜所具有的营养价值和医疗作用所做的精辟的概括。夏季暑热,多数人食欲不振,而生姜有利于食物的消化和吸收,对于防暑度夏有一定益处。另有“男子不可百日无姜”的说法。夏季万物生长,阳极阴生,心旺肾衰,因此,适量进补对男子性功能的保护和提升还是很有好处的。
夏至后,气温逐渐升高,人体出汗量也会随之增加,因此人体需水量大。对此,还可以在饮食上加以调节,如喝些绿豆汤、淡盐水等。需注意的是,绿豆汤不要多喝,更不能当水喝。属于寒凉体质和体质虚弱之人也不适宜饮用绿豆汤。
以上讲的是从饮食上注意养生保健,而在精神上也要注意调养。《周易》理论认为:夏属火,对应五脏之心。因此,夏至后重在养心。夏日炎炎,往往让人心烦意乱,而烦则更热,可影响人体的功能活动,从而产生许多精神方面的不良影响。俗话说:“心静自然凉”,因此,要善于调节,多静坐,排除心中杂念。
中医有云“夏至为阳气最旺盛的时节”对于此事的保健,一边要遵从阳气主内的特点注意保护阳气;另一边要注意所谓的“夏至-阴生”,也就是说尽管天气酷热但是阴气还是会伴生。夏至如何养生?首先,应调理一个舒适的心态,调整呼吸。保持一个安静的心境;其次,要注意自然界阴盛阳衰的特点,注意早睡早起,并从分利用午休来弥补夏日不足的睡眠。同时若体质较弱者,除了要保证每天7小时优质睡眠外,还应适当的摄入足量的水分来保证体内水分的充足。尤其是易出汗的人群,通过汗水来散热已经造成水分缺失若不及时补充则会导致血容量下降,引起脑部供血不足、头晕等现象,严重者会出现血管扩张、血压偏低、头痛发晕。夏至养生吃什么?夏季的饮食十分重要,夏至炎热人们的消化功能减弱。因此,建议多食清淡类食物,不可过度进食高热量食物;冷饮瓜果也要适可而止,以免伤及脾胃;肥腻荤腥食物也应少食,以防化热生风激发疔疮等病。早晨常备淡盐水,不仅可补充盐分还能有减肥排毒之效。同时,西瓜、绿豆汤、乌梅汤也是夏季食谱上值得圈点的饮食为解渴消暑良方,但切记莫冰镇来食。
本文只为分享,如有侵权,联系下方qq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