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饮食是维持生命的物质基础
“安生之本,必资于食,不知食宜者,不足以存生也”( 《千金要方》),饮食是人类体赖以生存的基本条件之一,故有“民以食为天”,“饮食不可一日废之”之说。
每个人一生中要吃掉大量的食物,统计表明,一个人在60年间新陈代谢的物质大约相当于自己成年时标准体重的1000倍。
2.正确的饮食是养生的物质基础
《素问·脏气法时论》提出“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益精气”的饮食调养原则。关于饮食,中医说:审因施食,辨证用膳;营养专家说:可一日无肉,不可一日无豆;老百姓总结:粗茶淡饭,青菜豆腐保平安。可见食物具有养生作用一事其实已经家喻户晓,但是,食物种类繁多,成份各异,要怎样合理搭配才能发挥其养生作用,特别是生活富裕了,加强营养了,富贵病却找上门,这才发现,饮食养生其实并不简单,虽然中华民族传统膳食结构提倡食物来源多样化、广杂性、杂性、主从性和匹配性,形成了以谷物、豆类为主;以动物食物作为补益调养;进食足量蔬菜;兼食水果的传统膳食结构的确合理。但是,由于每个人的年龄、性别、职业、居住环境、体质各不相同,因此只有个性化的饮食方案才是正确的饮食养生方案。
人类日常饮食涉及到的食物有谷类、蔬菜类、果品类、肉蛋奶类、调料类等5类400余种,这些食物的属性有阴有阳,有寒、热、温、凉四气,有辛、甘(甘和淡)、酸(酸和涩)、苦、咸五味;每种食物能够提供给人体的营养素还不同。20年前,医学界公布的由食物提供给人体的营养素有25种,目前已知由食物提供给人体的营养素有100多种,其中必需营养素为59种。可见,随着科学的发展,人类对食物的养生作用将会有更进一步的认识。
3.饮食可以预防和调理疾病
《养老奉亲书》指出:“善治病者,不如善慎疾;善治药者,不如善治食”。《本草求真》说:“食之入口,等于药之治病,同为一理,合则于人脏腑有益,而可却病卫生;不合则于人脏腑有损,而即增病促死。”《千金方·食治》指出:“夫为医者,当须先洞晓病源,知其所犯,以食治之,食疗不愈,然后命药”。充分说明了食疗在治疗疾病中的地位和重要性。药食同源是中国养生文化的一个鲜明特色。自古以来,,中国就有“药食同源,寓医于食”,“食用、食养、食疗、食忌”之说。中医学经典著作《黄帝内经》中就已论及“美饮食”与“饮食有节”能够防病延寿,文中记述的虚则补之、药以祛之、食以随之和“谷肉果类,食养尽之”(《素问·五常政大论》),具体指出了患者在治疗过程中,饮食的配合是不可缺少的方面,把以药治病和以食调养紧密结合在一起。从现代医学来看,药食同源实际上就是将药物治疗与饮食调养紧密地结合起来,使药物与饮食共同为除病延年、养生健身服务。
“食能排邪而安脏,悦神爽志,以资血气”,“若能用食平疴,释情遣疾者,可谓良工,长年饵老之奇法,极养生之本也。”
事实也正如此,日常饮食的食物,多有养生和防治疾病的功效,如各种豆类、粮食、肉类、蔬菜和果品类等;其中一些食物也当药物使用,如大枣、黑扁豆、芝麻、薏苡仁、蜂蜜、山药、莲子、桂圆、百合、菌类、柑橘等。正因中医学的这种药食同源的观念,使中国形成了独有的食疗传统,而笔者正是通过深入挖掘这一祖国瑰宝,并使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基因技术、经络导电性研究等现代科学技术,深入研究饮食养生技术,从而自主创新了全营养辨证施膳技术和理论。
4.人类需要学习正确的饮食方法
《金匮要略》指出“所食之味,有与病相宜,有与身为害,若得益则益体,害则成疾”。《千金方·食治》“安身之本必资于食,救疾之速必恁于药。食能排邪而安脏腑,悦神爽志,以资血气。若能用食平疴释情遗疾者,可谓良工”。调查研究也显示:饮食是某些疾病发生的重要影响因素。食物主要依赖脾胃的纳运作用进行消化吸收,故饮食所伤,首先是损伤脾胃,导致脾胃升降失常,因而称“饮食内伤”。在之后的病理过程中,还可聚湿、化热、生痰或变生他病。
因此,作为人体后天生命活动物质的来源,饮食要有“节”。然而这一“节”并不仅仅包含我们常说的饥饱无常、饮食偏嗜、饮食不洁等,还包含困扰成千上万养生科学工作者的“均衡”问题。富贵病让我们明白了不仅饥饱无常、饮食偏嗜、饮食不洁等饮食问题会成为病因而影响人体的健康,营养不均衡更可导致脏腑功能失调或正气受损而引发疾病。
特别是我们发现营养均衡不仅需要营养素均衡,还需要提供营养素的食物的气味及属性与体质相合,使营养均衡的实现变的更加困难。因此,中医日常饮食养生法强调已知的每一个饮食养生细节。我们也希望大家通过阅读这本书,明白我们已知的饮食养生细节虽然比以往多了很多,虽然我们因为此项研究获得了很多荣誉,但是,其实我们已知的饮食养生细节还不够完善,所以,请千万不要怕麻烦,一定要将这些已知的细节做好。待到几十年后回头思量才不会后悔。
本文只为分享,如有侵权,联系下方qq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