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岁孩子去天堂寨旅游可以吗?

可以,但是父母一定要在身边,因为天堂寨目前没有那么多的人,而且旅游项目做得没有那么到位,一定要提前祝准备,以防万一,毕竟是山里
“皖江崛起”能否崛起?国务院2010年1月12日正式批复《皖江城市带承

可以,但是父母一定要在身边,因为天堂寨目前没有那么多的人,而且旅游项目做得没有那么到位,一定要提前祝准备,以防万一,毕竟是山里

国务院2010年1月12日正式批复《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作为首个获批复的国家级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皖 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是国家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又一重大举措,对于探索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新途径和新模式、深入实施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具 有重要意义。 《规划》明确将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定位为合作发展的先行区、科学发展的试验区、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增长极、全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和服务业基地。 规划期为2009年——2015年,重大问题展望到2020年。到2015年,示范区地区生产总值比2008年翻一番以上,三次产业协调发展,实现与长三 角分工合作、优势互补、一体化发展,成为在全国有重要影响力的城市带。 据安徽省发展改革委主任沈卫国介绍,皖江城市带区位优势明显,是长三角向中西部地区实施产业转移和辐射的最佳区域,具有产业基础好、要素成本低、配套能力 强等综合优势。安徽省近年来在开发皖江、加快融入泛长三角中做了大量富有成效的工作,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具备探索科学承接产业转移、为中西部地区提供示范 的客观条件。 据统计,2005年——2008年,皖江城市带实际利用外资额年均增速达到43%,分别比全国、长三角、中部地区平均增速高27.8、25.4和15.4 个百分点。同期,皖江九市利用省外境内资金年均增长达65%,2008年达到了2163.9亿元,其中来自长三角的资金占55%,皖江城市带已成为与长三 角联系最为密切、承接产业转移较多的区域之一。 在产业结构方面,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将明确把装备制造业、原材料产业、轻纺产业、高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和现代农业作为重点发展的六大支柱产 业,并以现有的产业园区为基础,推动园区的规范、集约、特色化发展,突破行政区划制约,在皖江沿岸适宜开发地区高水平地规划建设承接产业转移的集中区,以 适应产业大规模、集群式转移的趋势。 根据《规划》,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将依托现有的产业基础,继续发挥区位和资源优势,在空间布局上以沿长江一线为发展轴,以合肥和芜湖两市为“双 核”,以滁州和宣城两市为“双翼”,构筑“一轴双核两翼”产业分布的新格局。《规划》还提出,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还将加快技术创新升级,强化技 术创新要素支撑,构建企业主体、市场导向、政府推动、产学研结合的开放型区域创新体系,促进产业承接与自主创新相融合。 据悉,为保障《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的顺利实施,使这一区域战略尽快落实见效,示范区将在投资、财税、金融、土地、对外开放等各方面得到中 央和地方政府必要的政策支持。如在规划期内,中央财政将加大对示范区的转移支付力度,支持示范区的基础设施、自主创新和环境建设,积极探索开展跨境贸易人 民币结算试点等。 皖江城市带包括合肥、芜湖、马鞍山、铜陵、安庆、池州、巢湖、滁州、宣城九市,以及六安市的金安区和舒城县,人口3058万人,2008年国内生产总值 5818亿元,区域经济发展水平高,消费潜力巨大。皖江城市带加工产品的50%以上为长三角配套,汽车、家电等产业所需零部件70%左右来自长三角。 皖江城市带正成为承接产业转移的重点区域 新华社合肥1月21日电(记者杨玉华、葛如江)《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近日获国务院批复。有关专家认为,作为我国承接产业转移的“先行先试 区”,皖江城市带示范区必将依托自身优势和政策扶持,成为承接我国新一轮产业转移的重点区域。 根据规划,皖江城市带包括合肥、芜湖、马鞍山、铜陵、安庆、池州、巢湖、滁州、宣城九市,以及六安市的金安区和舒城县,共59个县(市、区)。由于紧邻我 国最具活力的长三角地区,主要城市都在长三角经济区的辐射半径内,因此,皖江城市带又被称为承接长三角产业转移的“桥头堡”。 近年来,伴随着新一轮经济增长周期,国内产业转移明显加快,皖江城市带作为安徽省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的“第一方阵”,产业承接呈现良好发展态势。这一区域 利用外资增速居全国前列,2005年,皖江城市带实际利用外资近12亿元,2008年增加到近35亿元,年均增速超过43%,分别比全国、长三角、中部平 均增速高28、25和15个百分点。 这一区域利用国内资金呈爆发式增长态势。2004年,皖江城市带利用省外资金为348.2亿元,2008年增长到2163亿元,年均增速高达60%,显示 了皖江城市带在承接产业转移中的优势和发展态势。 安徽省发展改革委主任沈卫国表示,根据《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该区域将适应产业大规模、集群式转移趋势,充分发挥长江黄金水道的作用,依 托中心城市,突破行政区划制约,在皖江沿岸适宜开发地区高水平规划建设承接产业转移集中区。未来示范区将重点围绕新型化工、装备制造、冶金及金属材料深加 工和高新技术等产业,高起点承接沿海地区和国外产业转移,着力培育高技术产业,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发展壮大一批规模和水平居全国前列 的产业集群,培育形成若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行业龙头企业和世界品牌。 皖江城市带成为承接产业转移重点区域有哪些优势? 新华社合肥1月21日电(记者马姝瑞、葛如江)国务院近日正式批复《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为何选择皖江城市带作为首个国家级承接产业转移 示范区?专家分析认为,皖江城市带在区位优势、资源要素、产业基础、环境承载、内需拉动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 专家认为,皖江城市带的主要城市都在长三角经济区的辐射半径内,是长三角向中部地区转移产业的最近区域。目前,皖江城市带通往东部的立体交通网络已初步形 成,这一区域距离长三角最远的城市安庆,到上海也只有3个多小时,随着宁安城际铁路、800里皖江黄金水道治理、安庆机场扩容等重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项目 的建成,将进一步改善皖江城市带的交通条件,实现与长三角交通的网络化对接,让皖江城市带承东启西、连南接北的综合交通枢纽地位更加突出,物流成本进一步 降低,承接产业转移的区位优势更加凸现。 皖江城市带具有突出的资源要素比较优势。安徽省社科院研究员程必定说,皖江城市带岸线资源丰富,一级和二级岸线总长近300公里,占总岸线的近四成,特别 是巢湖、安庆、池州等地分别拥有数十公里的深水宜港岸线,具备发展重化工业的环境资源,这些行业正是下一步承接产业转移的重点。 皖江城市带劳动力资源丰富、成本相对较低。目前,安徽常年在外务工人员1000余万人,有大量的熟练产业工人,劳动力平均成本只相当于沿海地区劳动力成本 的二分之一至三分之一,可以有效吸引并承接未来来自长三角地区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转移。同时,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等一批大学和国家级科研院所密集于此,安徽全 省70%的科教资源在这里集中,年高校毕业生达到15万人以上,能够为产业转移和升级提供强有力的人才和科技支撑。 皖江城市带还具有良好的产业基础和综合配套能力。目前,皖江城市带已经形成冶金、汽车及零部件、建材、家电、化工等产业集群,拥有马钢、奇瑞、安庆石化、 海螺水泥等一批国内知名企业,现代农业、物流服务业、金融业等产业综合配套能力不断进步。在与长三角经济圈的长期融合中,形成了产业发展的共生圈,皖江城 市带加工产品的50%以上为长三角配套,汽车、家电等产业所需零部件70%左右来自长三角。与此同时,皖江城市带的产业承接平台也更趋完善,共拥有4个国 家级开发区,65个省级开发区,每个县都有自己的特色工业园区,支持政策也日趋完善。合肥、芜湖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深入推进,承接国内外高技 术项目的优势更加凸显。 皖江城市带在内需拉动方面也具有优势,是国家启动内需的重点区域。无论是国内生产总值还是社会消费额,安徽及周边地区在全国占很大比重,是拓展国内市场、 启动内需的关键区域。 此外,皖江城市带还将对吸纳劳动者就业起到巨大的带动作用。皖江城市带开发空间大,承接产业的能力强,吸纳劳动力就业的空间广阔。加之区位居中,便于缩短 劳动力来回迁徙的距离,是解决就业的重要载体。与此同时,皖江城市带还拥有较强的环境承载能力。 新闻背景:安徽皖江城市带 新华社合肥1月21日电(记者杨玉华、马姝瑞)皖江城市带包括合肥、芜湖、马鞍山、铜陵、安庆、池州、巢湖、滁州、宣城九市,以及六安市的金安区和舒城 县,共59个县(市、区),土地面积7.6万平方公里,人口3058万人,2008年国内生产总值5818亿元,分别占安徽全省的54%、45%和 66%。皖江城市带是实施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的重点开发区域,是泛长三角地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西部承接产业转移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 皖江城市带是我国人口密集、消费需求较大的最靠近东部的中部区域,以合肥为中心,半径500公里范围覆盖上海、江苏、浙江、河南、江西、湖北、山东等省 市。皖江城市带将是拓展国内市场、启动内需的关键区域。 1990年,为呼应浦东开发,安徽省委、省政府作出抓住机遇、开发皖江的重大决策。1995年,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推进皖江开发开放若干问题的意见》,制 定了《安徽省长江经济带开发开放规划纲要》,提出实施“外向带动、整体推进、重点突破、形成支柱”的总体战略,初步形成了以芜湖为突破口、沿江城市全面跟 进的开发开放格局。 进入新世纪后,安徽省委、省政府进一步明确了东向发展战略,皖江地区进入快速发展时期,逐步形成了沿江制造业产业带和重点城市带。2006年,国家将皖江 城市带纳入中部地区崛起战略重点发展领域。 皖江城市带承东启西、连南接北,既是长三角“产业发展共生圈”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长三角城镇体系的延伸,还是沿长江经济带中发达地区进一步扩张延伸的纽 带。在中部地区几大城市群中,皖江城市带拥有水资源、岸线资源和环境容量等方面的组合优势。 在产业和资源要素方面,皖江城市带工业门类齐全,已形成冶金、汽车及零部件、建材、家电、化工等产业集群,是国家级汽车生产和出口基地、国内重要的铜基材 料精深加工基地和优质铸管生产基地、国内重要的内河船舶及家电等装备制造业基地、世界级水泥生产基地和国内重要的非金属矿及制品生产基地。皖江城市带与长 三角已经形成“产业发展共生圈”,皖江城市带加工产品的50%以上为长三角配套,汽车、家电等产业所需零部件70%左右来自长三角,是东中西协调发展的重 要纽带。 产业承接发展重点解析 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将围绕产业升级和培育新的增长点,积极吸纳资本、技术、人才、品牌 等要素,大力振兴装备制造业,加快提升原材料产业,加速壮大轻纺产业,着力培育高技术产业,积极发展现代服务业和现代农业,构建特色鲜明、具有较强竞争力 的现代产业体系。 装备制造业产业基地(集群)建设重点 芜湖、合肥、马鞍山等汽车及零部件产业基地,安庆、宣城、滁州、铜陵、巢湖、六安等汽车零部件产业集群。 合肥、马鞍山工程机械基地;无为、合肥、天长、芜湖等电缆产业集群,合肥、芜湖等电气设备产业集群;马鞍山、铜陵等冶金设备产业集群,合肥、芜湖水泥设备 产业集群,合肥、马鞍山、芜湖、铜陵等环保设备产业集群;合肥、芜湖、马鞍山、安庆、池州等机床制造,沿江大型铸锻件产业集群,宁国耐磨材料产业集群。 沿江造船及船用设备产业集群,铜陵、马鞍山等轨道交通关键部件集群。 原材料产业基地(集群)建设重点 马钢、合肥钢厂环保搬迁,六安、庐江铁矿采选;铜陵、芜湖等铜及铜材深加工产业,铜陵有色、马钢集团海外办矿工程。 安庆沿江石化产业基地,无为煤化工产业基地,定远、肥东煤化工盐化工园区;铜陵、宣城化肥,庐南硫基化工,铜陵硫磷化工,东至香隅硝基化工和精细化工,和 县、广德、马鞍山慈湖精细化工,合肥轮胎,芜湖、合肥塑料制品产业基地(集群)。 沿江水泥熟料产业基地;凤阳、芜湖玻璃等硅产业集群;池州碳酸钙、白云石,滁州凹凸棒、绢云母,宣城碳酸钙,含山、定远石膏,庐江高岭土等非金属矿产业深 加工集群。 轻纺产业基地(集群)建设重点 合肥、芜湖、滁州家用电器基地,天长秦栏电子电器产业集群。 沿江粮油加工基地,合肥、马鞍山乳制品,马鞍山、宣城等畜禽肉类加工,沿江、环巢湖水产品加工基地。 安庆、芜湖、马鞍山、铜陵、六安等沿江纺织服装基地,安庆桐城、六安舒城羽绒制品,宣城箱包,芜湖鞋帽产业集群。 高技术产业基地(集群)建设重点 合肥新型平板显示基地,合肥、铜陵等集成电路产业链,合肥语音电子,芜湖、合肥汽车电子,铜陵电子材料,马鞍山、巢湖磁性材料等产业集群。 合肥、芜湖、马鞍山生物医药产业集群。 合肥公共安全产业集群。 现代服务业发展重点 强化承接产业转移配套服务,积极承接以长三角为重点的国内外高端服务业辐射。 优先联动发展物流产业,依托长江黄金水道,加快发展公路、铁路、水运联运和江海联运,形成以芜湖为核心的皖江现代物流产业带。在合肥规划建设新桥空港物流 园区等若干综合性、专业性物流园区,形成全国重要的区域物流中心。 进一步发展金融、文化、旅游等产业,建设与长三角联系紧密的现代服务业基地。 现代农业 引进农业先进技术、管理经验和龙头企业,加强农技推广体系建设,推进农业规模化、机械化、集约化、标准化生产和产业化经营,打造面向长三角的农产品生产、 加工和供应基地。 建立健全林业生态保障体系,提升皖江城市带生态保障水平。 总体要求:“六个着力”与“四条原则” 示范区下一步建设的总体要求可以归纳为“六个着力”“四条原则”。“六个着力”:一是着力深化泛长三角 分工合作,以区域对接促产业转移,推动区域联动发展。二是着力优化资源配置,引导各类企业及要素资源向示范区有序转移,有效解决当前东部地区存在的“区域 内产业转移”、中西部地区存在的无序承接、低水平重复承接等问题,探索科学承接新途径。三是着力打造产业承接平台,增强产业承载能力。四是着力加快自主创 新,提升产业发展水平。五是着力加强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促进产业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相协调。六是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四条原则”实际上是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规划思路。一是市场导向、政府推动的原则,在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上,发挥政府的引导和推动作 用,充分尊重和调动企业的市场主体作用和积极性。二是承接创新、优化升级的原则,强调承接产业转移不是简单的搬迁或位移,而是将承接与创新有机结合,是改 造式转移、提升式承接。三是分工合作、互利共赢的原则,建立利益共享机制,强化转移方与承接方的合作,同时加强皖江城市带内部各县市,以及皖江城市带与安 徽其他区域的合作,实现优势互补、联动发展。四是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的原则,坚持培育内源与引进外源相结合,注重结构优化与生态环保,实现可持续发展。 战略定位:构建“两区一极一基地” 建设示范区,要立足安徽,依托皖江,融入长三角,联接中西部,积极承接产业转移,不断探索科学发展新途径,努 力构建区域分工合作、互动发展新格局,加快建设长三角拓展发展空间的优选区,长江经济带协调发展的战略支点,引领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增长极。具体包括四大 战略定位: 合作发展的先行区——创新合作机制,深化与长三角分工合作,在设施对接、园区共建、信息互通等方面率先突破,在利益分配机制等方面先行探索,在更大范围内 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加快与长三角一体化步伐,把示范区建成长三角产业拓展优选区,形成与长三角地区优势互补、分工合理、共同发展的产业格局。 科学发展的试验区——探索产业承接与自主创新统筹发展新思路,推进承接产业创新提升,增强自主发展能力,提高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水平。探索区域联动发展新模 式,强化发展分工与合作,实现优势互补。探索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新途径,加快社会事业发展,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探索城乡统筹发展新模式,缩小发展差 距,推进城乡一体化。探索体制改革新举措,强化政策支持,促进产业有序转移。 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增长极——加快产业集聚,加速规模扩张,推进结构升级,不断增强综合经济实力,进一步提升发展水平和带动能力,使皖江城市带成为承接东 部、辐射中西部的重要平台,成为中部地区加快崛起的重要引擎,成为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支撑。 全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基地——积极承接产业转移,进一步做大做强优势产业,着力培育高技术产业,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发展 壮大一批规模和水平居全国前列的产业集群,培育形成若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行业龙头企业和世界品牌。 发展目标:五项指标定性定量 规划主要从定性和定量两方面确定了到2015年的五项发展目标。 综合实力明显提升。地区生产总值比2008年翻一番以上,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超过全国平均水平。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显著提高,城镇化率达到55%。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三次产业协调发展,农业基础地位稳固,非农产业比重进一步提高。汽车、钢铁、有色、机械设备、化工、建材、家电、农产品加工等八大优势 产业在全国的地位进一步凸显,高技术产业快速发展,现代服务业体系日趋完善。 开放合作不断加强。区域合作机制进一步健全,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基本形成,基础设施、市场体系、体制机制等与沿海发达地区全面对接,形成一批特色化、集约 化发展的产业开发园区,外来投资继续大幅增长,外贸进出口总额稳步提高。 公共服务日趋完善。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等社会事业加快发展,覆盖城乡的基本医疗、基本养老等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形成,就业更加充分,城乡居民收入大幅增 加,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明显提高。 人居环境更加良好。资源利用效率持续提高,生态环境保持良好,节能减排效果明显。 规划还对2020年的目标进行了展望,到那时,皖江城市带将建成全国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城市带。 空间布局:“一轴双核两翼” 规划从皖江城市带各市产业现状、资源状况和未来发展趋势考虑,提出了“一轴双核两翼”的产业空间格局的构想。 “一轴”包括安庆、池州、铜陵、巢湖、芜湖、马鞍山6个沿江市,这是承接产业转移的主轴线。依托长江黄金水道和良好的岸线资源,发挥产业各具特色、互补性 强、联系紧密的优势,强力扩张主导产业,积极推进产业集群发展,形成现代化工业和物流业的重要集聚区域。其中包括安庆、铜池枞、马芜巢三个产业组团。 “两核”指合肥、芜湖,这是我省目前乃至今后一个时期经济发展最具活力和潜力的两大增长级,是承接产业转移的核心区域。发挥合肥作为省会城市、全国科技创 新型试点市、综合交通枢纽的作用,强化芜湖皖江开发开放龙头地位和重要节点城市的作用,进一步提升两市产业集聚和创新能力,增强服务功能,发挥辐射作用, 带动示范区产业加快发展。 “两翼”包括滁州和宣城市,充分发挥两市毗邻长三角、民营经济活跃、矿产和农产品丰富、开发空间广阔的优势,培育壮大龙头企业,推进产业集群式发展,着力 打造承接沿海地区特别是长三角产业转移的前沿地带。 同时,规划还从空间上对构建现代城镇体系,实现产业与城镇互动发展作出了整体安排。 承接重点:六大产业优化升级 围绕产业升级和培育新的增长点,积极吸纳资本、技术、人才、品牌等要素,明确了皖江城市带构建现代产业 体系的方向。重点从振兴装备制造业,加快提升原材料产业,加速壮大轻纺产业,着力培育高技术产业,积极发展与长三角联系紧密的现代服务业,建设现代农业等 方面提出了产业承接发展的六大重点。 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主要规划指标 指 标 单位 2008年 2015年地区生产总值 亿元 5818 13500财政收入 亿元 854 1700城镇化率 % 46.4 55非农业比重 % 88 93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中开发区所占比重 % 53.4 65研发经费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 % 1.23 2.2科技进步贡献率 % 55 ≥60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元 14012 28500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 元 4739 9900每年城镇就业新增人数 万人 30 40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 万人 217 285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下降 % 4.5 累计20以上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 吨 255 175城市污水处理率 % 55 75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 % 80 90 政策支持:保障措施明确有力 国家提供的保障措施,主要内容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加大政策支持,从投资、财税、金融、土地、对外开放5个方面明确了支持政策,含金量很高。二是加强组织实 施,重点对国务院有关部门、长三角两省一市和我省明确了具体要求,提出要在国家层面建立高层次协调机制,指导我省和长三角等沿海地区共同推动产业转移工 作。三是强化监督检查,确保规划目标和任务顺利实现。 投资政策:示范区产业发展指导目录内的投资项目,享受国家鼓励类产业产品相关支持政策。对示范区内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和重大产业项目,国家在建设规划、产业 布局、审批核准及投资安排、资金补助、贷款贴息等方面给予优先支持。 财税政策:规划期内,中央财政加大转移支付倾斜力度,支持示范区基础设施、自主创新和环境建设。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会同有关部门制定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 转移示范区税收优惠政策。 金融政策:银行业金融机构加大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节能环保要求等产业转移的信贷投放力度,积极为示范区建设和发展提供有效信贷支持。支持符合创业板发行 上市条件的自主创新及其他成长型创业企业进入创业板融资,鼓励示范区内符合条件的企业发行企业债券、短期融资券和中期票据等。 土地政策: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节约集约用地制度,优化土地利用结构,创新土地管理方式,落实耕地保有量和基本农田保护面积,统筹协调承接产业转移 特别是集中区的用地需求。产业集中区等各类建设用地统筹纳入当地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安排。国家在编制土地利用年度计划时,根据示范区建设情况,适当增加安徽 省用地指标。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稳步推进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制度改革。实施农村土地综合整治,整体规划,开展整村推进试点。继续推进城镇建设 用地增加与农村建设减少挂钩试点,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指标可在示范区内调剂使用。 对外开放政策:积极引进世界500强企业和全球行业龙头企业,鼓励在示范区设立地区总部、研发机构、采购中心和产业基地。鼓励在华外资金融、保险、会计、 审计机构在皖设立分支机构。鼓励外资并购示范区内企业,参与区内企业改造。引导和鼓励海内外优秀人才到示范区创业、投资。支持区内企业广泛承接服务外包, 建设合肥、芜湖服务外包基地城市。支持合肥、芜湖等符合条件的地区设立海关特殊监管区,合理构建保税物流监管体系。支持示范区城市成为加工贸易重点承接

本文只为分享,如有侵权,联系下方qq删除:

(0)
上一篇 2023年10月6日
下一篇 2023年10月6日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件:3284138643@qq.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8: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