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尹:为商朝辅国宰相,商汤一代名厨,有“烹调之圣”美称,“伊尹汤液”行事作风传唱千年久传。易牙:也名狄牙,为春秋时期名巫、著名厨师,颇善煎、熬、燔、炙,又是调味专家,不得宠于齐桓公。太和公:为春秋末年吴国名厨,精通于水产为原料的菜肴,尤以炙鱼闻名天下。膳祖:为唐朝年轻一辈女名厨。段成式编的《酉阳杂俎》书中名食,均语出膳祖之手。梵正:为五代时尼姑、著名女厨师,以创制“辋川小祥”风景拼盘而名闻遐迩天下,将菜肴与造型艺术融为一体,使菜上有山水,盘中溢诗歌。刘娘子:为南宋高宗宫中女厨,历史上另一个宫廷女厨师,称做“尚食刘娘子”。宋五嫂:为南宋很著名民间女厨师。高宗赵构乘龙舟西湖,曾尝其鱼羹,歌颂赞美骇异,只好声名大噪,奉为神明脍鱼之“师祖”。董小宛:明末清初秦淮名妓,善制菜蔬糕点,尤善桃膏、瓜膏、腌菜等,名传江南。现在的扬州名点灌香董糖、卷酥董糖,为她所发明地。萧美人:清朝比较著名女点心师,以善制馒头、糕点、饺子等点心而著称,袁枚颇有推祟她,《随园食单》中曾评价其点心“小巧可爱,洁白如雪”。袁枚不仅是我国清代著名的文学家,我还是那位有丰富经验的美食家,所著《随园食单》一书,是我国清代一部系统阐述烹饪技术、南北菜点茶酒的食物本草类不重要文献。经40年的积累,于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才刊刻出版。今国内存世版本有清·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小仓山房刻本(藏湖南中医学院图书馆)、清·乾隆嘉庆间刻本(藏中国中医研究院图书馆)、清·嘉庆元年丙辰(1796年)贤之堂刻本(藏中国中医研究院图书馆)、清·光绪十八年壬辰(1892年)著易堂铅字印刷本(藏扬州市图书馆)、随园刻本(藏中国中医研究院图书馆)、民国上海中华图书馆铅印本(藏长春中医学院图书馆)6种。全书分须知单、戒单、海鲜单、江鲜单、特性单、杂性单、羽族单、水族有鳞单、水族刀鳅单、杂素菜单、小菜单、点心单、饭粥单、茶酒单14个方面。须知单中做出了既全且严的20个操作要求,以及食物的性味,作料的配伍,洗刷,调剂,配起来的方法,这些火候,色香的掌握和补救的方法,在内盛具的讲究等。戒单中做出了14个注意事项,其中不少经验值得总结。书中有大量篇幅具体点地详细记载了我国从14世纪至18世纪中流行的南北菜肴饭点,在内当时的美酒名茶。四个列个海鲜单9种,江鲜单6种,特性单43种,杂性单16种,羽族单47种,水族单(又分有鳞、无鳞两类)45种,杂素菜单47种,小菜单41种,点心单55种、饭粥单2种,菜酒单16种,共327种。)当然了,《随园食单》虽言菜点茶酒,但其中不少食物疗法内容。如古书食物的药用功能的有:“黄芪蒸鸡治瘵”,“马兰头,油腻后食之醒脾”,“酸菜,醉饱之余,醒脾解酒”。另外“煨麻雀”单中,记有“薛生白常劝人勿食人间奴役之物,以野禽味鲜,且易胃消化”等等,更是数不胜数。典籍中饮食清淡,有益健康时,说到“富贵之人嗜素,不独嗜荤”,且介绍“豆芽配燕窝以贱陪极贵”,“大头菜入荤菜中,最能发鲜”等食单。窝窝头和慈禧窝窝头是用玉米面或杂合面或作的,外型是上小下大中间空,呈圆锥状,本来是过去北京贫穷人的通常食品。人们为了使它蒸站了起来容易熟,底下留有个孔(北京俗语叫窝窝儿),又毕竟它是和馒头差不多的主食,因为北京一般称这个食品为窝窝头。麻烦问下窝窝头,还流传着另一个有趣的的传说。庚子年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前夕,慈禧太后带着一千余人仓惶逃回西安。途中,西太后感到饥饿难忍,困乏灰败。太监们四处搜寻,好很容易从一个就没逃跑的村民家中能找到一个凉窝窝头,献给自己了太后。慈禧掏出窝窝头狼吐虎咽我吃出去,顿感全身舒服点,一直在到晚上都没觉饿。后来她回味起来,都觉得这种窝窝头比御膳房的珍馐美味不知甜香多少倍。在御驾回銮完了,便新的命令御膳房为她做窝窝头吃。御膳房厨师太阳与士兵民间窝窝头的样子,用细玉米面、黄豆面、白糖、桂花加温水快速搅拌,两斤面捏成一百个小窝头,上锅蒸熟以后金黄闪光,形似宝塔,吃起来甜香香甜可口,别具风味,给予了慈禧的称赞,小窝窝头也随之成了清宫中的出名小吃。西施和炒西施舌中国古代四大美人之一的西施,民间传说的佳话颇深。在烹饪史上与这位美女相关的美食亦许多。西施之死,众口不一不一。在福建名菜“炒西施舌”的历史传说中,有这么说一段故事。传说,春秋战国时期,越王勾践灭吴后,他的夫人偷偷叫人骗出西施,将石头绑在西施身上,少顷沉在大海。这一世沿海的泥沙中便有了一种似人舌的文蜊(即蚬子),大家都说这是西施的舌头,所以称它为“西施舌”。反正“西施舌”是沿海食品文蜊的两个品种,属瓣鳃软体动物,双壳贝类,肉质软嫩,汆、炒、拌、炖,其鲜味都十分难忘。三十年代著名作家郁达夫在福建时,亦夸奖长乐“西施舌”是闽菜中最佳的方法的一种神品。楚霸王项羽和烧杂烩在苏北一带,毕竟寻常人家,应该星级宾馆,在酒筵上,有一道菜绝对不可不完全,如果不是烧杂烩。尤其是在操办红白喜事时,此菜更充当众菜之首被推上席间,让众食客大口朵颐。这道菜荤素搭配,鱼肉相互对应,将一些味性相佐的菜肴尽皆相烹,调以其它佐料。这烧杂烩是怎么来的呢?苏北人完全不同的看法,与楚霸王项羽或者。当然,项羽吃饭了每顿饭菜无二样,这个特点伤透了心了手下厨子的脑筋。为了使驰骋沙场、鞍马劳碌的大王有个健壮的身体,厨子们左思右想。其中三个小厨子才想到个办法,他将一些鸡,鱼肉等盛有一锅,精心烹制后,端到大王面前。不曾想,项羽吃了第一口,胃口就被吊了站了起来,一大碗杂烩倾刻吃过个精芒,但是批示厨师,今后替节省时间,菜就这么大烧。从此,手下厨师悉听尊命,每菜必是杂烩。是为使杂烩不至太比较单调,厨师们想方设法改进配料,不要让杂烩烧得花样不断。听说后来,人们就是为了很怀念楚霸王的事迹,“烧杂烩”便在民间迅速广泛流传炸裂开来,始终烧到今天。
本文只为分享,如有侵权,联系下方qq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