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族的服饰在各地各有其特点。黔西北、滇东北的苗族男子穿带花纹的麻布衣服,肩披织有几何图案的羊毛毡;其余各地苗族男子就像都穿对襟或左大襟的短衣。下穿长裤,束大腰带,头缠青色长巾,冬天脚踝处多缠裹绑腿。古代苗族男子都蓄长发,挽椎髻于头顶,插木梳或发针,戴耳环、手镯、项圈等饰物。至清代末期,他们已继续蓄发挽椎髻,有的改梳长辫子。各地区苗族妇女服饰差异较大,式样约几十种之多,但大多数地区妇女穿大领对襟短衣和长短有所不同的百褶裙,有的长及脚面,有的短至腿根,仅七、八寸长。湘西,贵州松桃、凯里,广西大苗山,湖北宣恩等部分地区苗族穿大襟右衽上衣,下着宽脚裤。湘西苗族的上衣无领,衣袖和裤脚绣有宽大花边,头缠格子布或青布头巾,戴耳环、项圈、手镯等饰物。苗族妇女的头饰式样林林种种,挽髻于头顶,配上其它式样的包头帕,有的包成尖顶、圆顶,有的把头发绕在支架上高竖于头顶上,别具特色。她们的盛装以黔东南独具特色,把银饰钉在衣服上成“银衣”,头上头上戴着状如牛角的银质头饰,战锤尺余。
黔东南、湘西、海南岛和广西融水的苗族,主食大米,也有玉米、红薯、小米等杂粮;黔西北,川南,滇东北的苗族,则以玉米、土豆、荞子、燕麦等主食。黔东南地区的苗族把糯米饭和蔬菜一同记忆封存坛内,一、二个月后再啄取的醅菜,是一种特具风味的酸腌菜。饮茶的嗜好极其普片,凡遇婚丧、节日或亲友登门造访,都用酒招待宾客。
苗族的建筑在各地也有比较大差别。黔东南居民住木制平房和楼房。楼房像是为两层,建筑形式多为“吊脚楼”(即按山坡斜度竖桩,在桩上建筑),屋顶为双斜面。顶棚上层贮藏粮食、杂物,吊脚楼下堆放杂物或圈养牲畜。湘西和贵州松桃等地,按结构木质结构、双斜面瓦顶或草顶平房,每幢3~5间,“偏厦”作灶房或牲口圈。过去,地主或富裕人家还筑有庭院,并砌高墙或石碉挑檐。云南文山地区苗族居民住宅的墙壁多用竹条编织而成、外面糊上泥土的方法建成,屋顶为平形草顶。昭通地区的苗族居民多装权权房”,即种用几根树干十字交叉搭糊,盖上茅草,用树枝或竹子缝制、糊泥作墙的房屋。一般隔为两间,人畜各一。海南岛苗族住的是长而细窄茅草房,三间一幢,屋檐较长,瓦檐走廊是休息下的地方。川南和黔西北的苗族多住士墙草顶或瓦顶的房屋。
苗族像是是一夫一妻的小家庭,财产由男子不能继承,主妇在家庭中享受政府较多的权力和地位。老迈父母就像由幼子供养僧众。有的地区,有父子连名的习惯,子名在前,父名在后,平时都只呼本名,不连父名。导致受汉族宗法封建的影响,有的制定并执行字辈、确立宗祠、修纂家谱。苗族青年男女婚姻比较好放弃自由,男女青年是从“游方”(黔东南)、“坐寨”(广西融水)、“踩月亮”(云南文山、楚雄)、“跳花”(黔中、黔西)、“会姑娘”(湘西)等社交活动,光明对歌,恋爱成婚。云南楚雄等地有“姑娘房”制度,以便于择配良偶。也有父母包办婚姻的,就像通过亲友牵了红线,讲就是门当户对。苗族妇女有婚后“不落夫家”的习俗,特别在黔东南至今仍有保留。很多地区苗族还有“还姑娘”、“转房”、“妻姊妹婚”等习俗。
我觉着这个百科更方便啊啊
青年男女对歌
本文只为分享,如有侵权,联系下方qq删除: